超越“狭窄框架”:林毅夫眼中的“耐心资本”

“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作为金融领域的专业术语,耐心资本首次在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被提及。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重视耐心资本的重要作用,畅通金融领域的循环至关重要。

什么叫“耐心资本”?

耐心资本(Patient Capital)是一种专注于长期投资的资本形式,其核心特点是对投资回报持有长期视角,不追求迅速获利,而是着重于企业的长期价值创造和可持续发展。这类资本的主要投资者愿意等待较长时间以获取投资回报,通常涉及对初创企业、基础设施项目、或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成熟并产生效益的行业进行投资。耐心资本与短期投机性资本相对,后者往往追求快速的市场波动利润。

耐心资本的持有者通常对投资风险有更高的容忍度,愿意伴随投资项目或企业经历较长的成长周期,甚至愿意在初期承受亏损,以换取长期的、更稳健的回报。它强调的是投资者与被投资企业或项目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风险并分享成果,这有助于促进企业或项目的长期稳定发展,特别是在创新技术、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在实际操作中,耐心资本常常通过私募股权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开发银行、多边发展基金等形式体现,这些机构能够提供长期的债务或股权融资,支持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项目或企业。例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多边金融机构,以及一些国家的国家开发银行,都是动员和配置耐心资本的重要平台。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视,耐心资本在促进绿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耐心资本”的比较优势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和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燕在一篇名为《以耐心资本作为比较优势审视发展融资》中阐述,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传统发展融资模式亟待革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部分理论和政策需重新评估。他们认为,要突破当前融资困境,必须重新思考发展融资的本质,从而挖掘新的融资途径。

林毅夫等人强调,“耐心资本”或长期资本对于促进实体部门增长和结构转型至关重要,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需要的不是短期流动资本,而是能够伴随其长期发展的稳定资金来源。因此,中国对资本账户自由化的审慎态度是有其合理性的。在此背景下,林毅夫主张,现在是各国建立国家开发银行和多边开发银行及基金的恰当时机,因为这些机构是“耐心资本”的主要供给者和媒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新兴多边金融机构的成立,正体现了这一点,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开发银行和基金作用的广泛关注。

文章中提到,林毅夫和王燕在之前的著作中提出了“耐心资本”的概念,这是一种基于投资者与接受国之间长期关系的投资,其特点在于投资者愿意承担长期风险,期待与接受国共享长远利益。中国,作为一个长期导向文化显著的国家,拥有利用“耐心资本”作为比较优势的潜力。林毅夫观察到,中国正在利用这一优势,通过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实现双赢局面,并逐步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

此外,林毅夫等人指出,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开发银行作用被低估,部分归咎于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的影响,导致许多开发银行被私有化或解散。然而,开发银行在筹集和管理“耐心资本”、支持结构转型中扮演关键角色。他们建议,当前应当加强这些机构的建设,并提出设立新的多边发展银行和绿色转型基金,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

林毅夫和王燕还讨论了“以资源换基础设施”(RFI)模式的实践,这是一种融资创新,通过未来资源收益保障当前基础设施投资。他们认为,尽管RFI模式有其优势,如提前获取基础设施,但也存在透明度不足等挑战。他们提倡提高这类合作的透明度,确保遵循国际标准,如采掘业透明度倡议。

最后,林毅夫展望未来,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耐心资本”将流向海外,助力全球互联互通与经济增长。他认为,中国应继续作为负责任的国际参与者,推动国际发展融资机制的改革,并与全球伙伴一道,通过多边主义路径,共同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世界和平的双赢解决方案。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国家持续加大对制造强国建设的支持力度,围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先进制造 业集群、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等方面综合施策,极大加快了制造强国建设进程。《2023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 显示,我国 2015—2022 年制造强国指数增长17. 83% ,稳居世界主要国家前列,其中,衡量制造业创新的 指标“单位制造业增加值的全球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近30% ,表明技术创新已成为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核心驱动力。 

然而,新的矛盾相应产生:随着制造业技术创新复杂度的提升,为进一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共性技术,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和稳定投入的“耐心”,而新一 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全球供应链与产业分工深刻调整的背景又强调加快创新步伐、提高创新投入产出比的“效率”。如何在创新活动中实现“ 耐心”与“ 效率”的兼容,是中国制造业企业把握时代机遇、应对风险挑战的关键所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