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呐!踩踏出逃,又创新低了

转自:懒猫的丰收日

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北交所的高歌猛进,一个月涨了50%。

另一边是新能源车的屡创新低。

是的,又新低了。

昨天新能源车跌到2465点,创调整以来的新低。从最高点(5419点)开始算已经跌了55%。

咋回事呢,为啥跌跌不休?今天来复盘下新能源车的行情~

01

价格雪崩

新能源车产业链是这样的,

上游:碳酸锂等各种原材料;

中游:电池,以及其他汽车零部件;

下游:汽车整车。

今年,不管是上游,还是中游都挺苦逼的。

首先是上游,碳酸锂价格一跌再跌。

白线是新能源股票指数,绿线是碳酸锂价格。

2021年是个好时候,当年新能源汽车卖了352万辆,同比增长157%,下游需求的火爆带动了上游碳酸锂价格的暴涨,从4万元/吨涨到50万元/吨,新能源股票也在那一年大放异彩,崔宸龙因此夺冠,赵诣也因此躲过了冠军魔咒。

但没想到高光时刻也就停留在了那里。

2022年5-7月,在涨价预期带动下,新能源又往上冲了一波,虽然之后碳酸锂价格创了新高,但新能源车并没有在那波反弹中创新高。

事后来看,这更像一次回光返照。

然后,碳酸锂价格就开始了雪崩行情,从57万元/吨的高位飞流直下,一路跌到现在的13万元/吨,期货价格更是跌到了11万元/吨,昨天跌停(-7%),今天又跌5%。

而且市场预期也不乐观,普遍认为碳酸锂价格会跌破10万元/吨。

甚至还有人认为,因为产能过剩严重,要跌到8万元/吨的成本价后才会开启新一轮上行周期,这才有了新能源股票的又一轮调整,创新低。

值得一说的是,

不止碳酸锂在跌,其他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有一个算一个,也都在跌,真的就是雪崩,所以知道2023年新能源为啥这么衰了吧...

其次是中游,电池厂商毛利率持续下滑。

原材料大降价,按说电池厂商应该受益。

然而现实却不是这个样子的,因为电池价格也在跌。三元锂电池的价格从年初的约0.9元/WH跌到了0.6元/WH,跌去了1/3。

因为降价,还影响到了企业业绩。

电池(申万)行业的毛利率从最高点的24%降到18%,净利率从最高点的11%降到7%。

也就下游车企好一些。

今年前10个月,新能源车销量又增加了38%,卖了728万辆。

所以我们看股价表现,理想汽车涨了95%,小鹏汽车涨了78%,把握住机会的车企股价纷纷大涨,但给他们供货的材料商,一个比一个跌的惨。

当然,车企也不是无后顾之忧。

据券商的数据,

今年,国内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将达到31%,20%+的增速也就能维持到2025年,之后的年平均增速将降至10%附近。

新能源车全行业高歌猛进的时代结束了,之后就是胜者为王,卷市场份额,高质量发展。

此时此刻,再看看何帅三季报中对今年新能源行情的总结:

“新能源市场空间巨大,今年也维持了高增长,符合预期”,

“但部分企业竞争壁垒不足,在上游原材料跌价,产业链去库存的背景下,业绩普遍承压,股价因此下跌,拖累了净值”。

蛮到位的~

02

盈利预期&估值

当然,也只是高增长结束了而已,不是增长结束了。

所以我们看市场预期,

未来两年,新能源车的业绩增速还有20%+,把增长的业绩考虑进来后,新能源车的PE将从17倍降到10.8倍。

回顾历史,新能源车的最低PE是15.7倍,预期PE只有10.8倍的新能源车,不管2025年后行业增速降到10%,还是零增长,都算不上贵。

03

机构筹码

先看半年报、年报披露的完整数据。

公募基金是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加仓新能源的,配置比例从2.94%一路加到了13.37%,比行业标准比例超配5.42个点。

然后在2022年回光返照行情后开始减配,最开始还扭扭捏捏,2022年下半年仓位只降低了0.82个点。

但今年上半年,疯狂出逃,半年报数据,公募基金对新能源行业的持仓降至10.37%,减配了2.18个点。

三季度还是大出逃,

看券商估算数据的话,三季度公募基金对新能源的持仓已经降至7%附近,约相当于2021年一季度的水平,标配。

也就是说,经过今年前三季度的持续减仓后,公募基金对新能源行业的持仓已经接近出清,想卖的基金经理基本都卖了。

04

最后总结一下:

1)新能源的高光时刻在2021年底就结束了,2022年的大反弹不过是回光返照,之后高增长不在,未来两年或许还有20%+的增速,但2025年之后全行业的增速可能降到10%附近;

2)2023年,新能源之所以跌这么多主要是在还前几年,特别是2021年的债,上游材料价格雪崩,中游电池价格也没撑住,下游整车反倒因此受益,是今年少有的亮点;

3)从筹码的角度来说,公募基金对新能源已经从超配5个点降到标配,在行业过剩产能没有出清的背景下,虽然不排除继续减仓到低配的可能,但最危险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

4)从估值的角度来说,现在新能源车的PE是17倍,把未来两年的业绩增长考虑进来后将降至10.8倍,即使将来按家电来估值,这个估值水平也是有吸引力的。


相关阅读